【信用在福建】天一侨批里的诚信故事 |
|
|
|
天一总局旧址,简银蕉摄 1869年的一个早晨,漳州月港码头上薄雾迷离。 一群下南洋的福建人涌向码头。当中,有一个年仅17岁的漳州籍青年,身怀着大哥资助的银两,跟着“客头”越洋前往吕宋(今菲律宾马尼拉)。这个年轻人就是郭有品,龙溪县流传社(今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)人。年幼丧父,由母亲抚养成人。那一天,他跟着这群人,带着对亲人们的深深眷念,怀揣着梦想,走向远方的异国他乡。 15世纪以来,有大批福建人移居东南亚。“水客”(替侨胞捎带银信的人,分送侨属,赚取佣金)成为了当时华侨与家人之间联系的纽带。郭有品成了“水客”队伍中的普通一员。
菲律宾天一宿雾分局侨批正面,林南中摄
由于郭有品忠厚老实、乐于助人,深得侨民信赖。1874年,受一些富庶侨商委托,开始充当“客头”,带领了一群海上“鸿雁”,常年穿梭在南洋与福建之间的海面,专门替吕宋侨商及其雇佣的华工携带银信回国。 其间,他领悟到经营“侨批”收入丰厚,便于1880年在家乡流传村创办了漳州首家侨批信局——天一批郊(后注册为“天一信局”、“天一总局”),主要经营吕宋与闽南之间的华侨银信汇寄业务。
天一总部正门牌匾,林南中摄
那年他28岁。“天一批郊”意喻天下一家,专营侨批。 郭有品极重信誉。刚创办天一批郊时,每批银信均由郭有品本人亲自收取押运,还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投递流程和经营管理,避免信差贪污不识字侨眷的款项,使侨批实现稳妥传递。如,天一信局在侨批封告示戳里标注“本局无写批之例,贵客须知”。信差替不识字的侨眷代写回批似乎是人之常情,而天一信局居然规定“本局无写批之例”是否不近情理?原来,当时有的信差遇到不识字的侨眷,在给国内侨属递送批款时就使了坏心眼,故意将来批的金额说少了,代写回批时,嘴巴念侨眷收到的金额,却在代写的回批又写上与来批款项等额的数字,以贪污其中的差额。为了杜绝此类事情发生,天一信局就特别在其告示戳里加上这句“贵客须知”。针对当时存在个别邮差索要小费的现象,天一信局在侨批上加盖“无取酒资,无甲小银”信用戳,规范邮差的投递行为,树立天一的经营信用。他的用心,为天一赢得极好的口碑。
流传天一总局侨批封背面,林南中摄
当年,每一次“侨批”到来,天一信局的楼前就会升起天一旗。附近村庄村民就会看到,互相奔告。这面旗子不仅仅是告诉侨属“侨批”到了,更多的是让侨属看到了希望:家人来信了!今年的生计有了! 海上的风暴无常注定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。 有一天,一艘从菲律宾马尼拉驶往福建的海船正在缓缓行驶。忽然,风暴来临,船舱破裂,船只慢慢沉入苍茫的大海中......当时,郭有品就在这艘船上。 虽经九死一生获救,但身怀的800银圆侨款却没了。遇风浪沉船是自然灾害,按理可以选择不赔偿。但郭有品深知,这每一封写在布上的“侨批”都饱含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、是侨眷一年的生计!他毅然选择了赔。
流传天一总局侨批封正面,林南中摄
回到家中,他变卖田地和店面,凭着衣袋中仅存的名单款项一一赔偿,分文不欠。从此,天一信局诚信的声誉不胫而走,扬名天下。 凭借诚信和规范经营,天一信局博得广大华侨及侨眷的信赖,业务发展也随之蒸蒸日上,侨批信汇规模日渐扩大,在南洋及国内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跨国收、转、投侨批网络。鼎盛时期,天一信局的年侨汇额达千万元大银,占闽南地区侨汇总量的近三分之二,成为闻名遐迩的闽南侨批巨擘,在中国邮政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1902年天一分局回批封,林南中摄 郭有品开创的天一信局,比清朝海关邮局早4年,比清政府邮政邮局早12年,是中国邮政史上第一间民间国际邮局,也是规模最大、分布最广、经营时间最长的早期民间侨批局,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。郭有品因此被称为中国邮政的“祖师爷”。时间已过去了100多年,隐藏在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的天一信局旧址,如今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每年来到这座雕花刻栋、古色古香的晚清旧洋楼前寻访“天一”旧日辉煌踪迹和诚信大爱精神的人依然络绎不绝。
流传村天一总局建筑群,林南中摄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