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自导诚信测试 再次印证“破窗理论” |
|
|
|
羊城晚报日前做了个测试式采访,通过丢钱包、借手机、主动助人、蹲地救助等行为,探测人们的信任程度。测试的结果并不乐观:捡获钱包的,有半数不还;向他人求借手机时,有八成不被搭理;头晕蹲地的,基本无人理会。 这一测试结果不出所料:当下人们的诚实度、信任度以及互助精神,都在水平线之下。 出现这种低诚实、低信任和低互助现象,首先与陌生化环境有关。在陌生环境中,人际关系存有诸多的不可预测性。如果社会的安全系数不高,这个不可预测就隐藏着某种风险。 陌生情境会钝化人们的道德意识。在熟人环境里,人们会十分在乎他人的评价,无论做好事还是做坏事,都生怕进入别人的评价体系。因为面对熟人,互相知根知底,当事者的一言一行都会累积在熟人的评价系统,成为今后持续评价的依据。如果面对的是陌生人,在通常情况下,他们只是一次性交往,转身即成永别,作为萍水相逢的“无名氏”,旁人无法为行为人建立评价档案,因此,旁人的目光就无法构成约束。 与乡村“抬头不见低头见,举目都是熟悉人”不同,城市居民往往居无定所,“铁打的房子流水的住客”,居民尚未熟悉又换新的环境,使陌生化周而复始。而隐私的需求,又使居民之间“区内无知己,比邻若天涯”。 中国社会是“熟人社会”,熟悉与否成为关系亲疏的界碑,陌生人本来就不易得到信任和关怀;当环境出现诚信沉降、骗子辈出、安全匮乏时,人们就更不易建立互信关系了。许多被测试者不愿伸出援手,甚至不愿接受帮助,就是担心遇到骗子和陷阱。 在正常的社会,人性中的同情和怜悯能够克服陌生化带来的忧虑,在有人需要帮助时,还是会援之以手。但这需要基本诚信的支撑。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是,从“庙堂”到市井,欺骗撒谎都毫无道德禁忌,正如网友所说:“中国最荒唐的是什么?是明明我们都已知道了真相,他们还在那里撒谎。中国最最荒唐的是什么?明明我们都已知道了真相,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真相,他们还在那里撒谎。中国最最最荒唐的是什么?明明我们都已知道了真相,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真相,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他们撒谎,他们还在那里撒谎!”如果要接龙,那么还可以加上:明明知道如此撒谎会瓦解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,却还是无人尝试改变。 这种社会状况不加改变,自然形成“破窗效应”。“破窗效应”认为,如果有人打坏了窗户玻璃而得不到及时修复,别人就可能受到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。美国社会学家所做的试验证实了这一理论: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,会诱使人们仿效,并且变本加厉。 纽约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就曾应用“破窗理论”,通过打击纽约地铁的逃票行为,使纽约地铁站的犯罪率大幅下降。逃票似乎与犯罪没有直接联系,但纽约警察发现,这些逃票者很多也是作案者,更重要的是,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;逃票破坏了地铁秩序,不加阻止就等于纵容混乱。 在我们的现实中,“破窗”比比皆是,撒谎,欺诈,“碰瓷”,山寨商品,掺毒食品等等,都以公然行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。与“破窗”并现的是千疮百孔的管理漏洞,甚至管理者本身也是“砸窗”者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诚信的楼房又如何不风雨飘摇?但愿“寻找微信任”活动,能为当下社会传递“正能量”。 (来源:羊城晚报) |